青苗学校中加国际部青年论坛,当青年以思想为炬,这场论坛里藏着未来的答案

- The Youth Forum -
2025青年论坛
Youth Thought Feas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imes

NEWS
青年论坛 ///
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,青年的声音从未如此重要。一群心怀热忱的青少年,正以敏锐的洞察、前沿的思考,在这场青年论坛上碰撞出属于他们的思想火花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这场思想盛宴,看看这些时代的“后浪”们,如何用观点撬动认知,用行动定义未来。

科技向善:让每一份热爱都有回响


李学一(G11)

关注乡村儿童的科技触达,提出“科技不是城市的特权,乡村孩子的奇思妙想也该被前沿技术点燃”。他的探索,是对“教育公平”*具象的科技注解。


王子煊(G12)

聚焦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,用技术手段打破“优质教育资源困在少数区域”的壁垒,让“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”不再是口号。


陈子桐(G11)

带着对AI生成游戏的思考而来——“当算法能自动设计关卡,人类开发者会失业吗?”这场关于“技术与人”的思辨,戳中了行业*前沿的焦虑与机遇。


社会担当:青年是时代的“行动派”



戴成亦(G11)
把目光投向“社区低碳转型”,他相信“青年的每一次低碳实践,都是给地球的一张‘绿色支票’”,小到垃圾分类,大到社区能源改革,青年的行动力从未缺席。

程基瀚(G11)
以“科技重塑可持续消费”为切口,探索“如何让环保从‘情怀’变成年轻人的日常选择”,用技术赋能消费,让“可持续”成为潮流的底色。


性别与文化:在多元中锚定自我



郑惠瑛(G11)

直面“女性领导力天花板”,发问“The Female Leadership Gap: How to Shatter the ‘Glass Ceiling’?”(女性领导力鸿沟:如何打破“玻璃天花板”?),在性别议题的深水区,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量。

郝锦凡(G11)

思考“根植中国,行走世界”的文化身份建构,在国际课程的语境下,他探索“如何让中国青年的文化根脉,成为行走世界的精神底色”,这份对文化的坚守,是全球化时代最珍贵的“自我坐标”。


历史与和平:以史为鉴的青年觉醒


汪义博(G10)

从“历史与责任”出发,追问“青年如何从过去冲突中汲取和平经验?”在历史的长河里,年轻的他看到了“和平不是被动的妥协,而是主动的反思与行动”。

NEWS
青年论坛 ///
这些来自G10-G12的青年们,用5分钟的演讲,浓缩了对世界的观察、对未来的思考。他们的每一个选题,都是“青年视角”*鲜活的表达——既有对技术前沿的大胆追问,也有关注社会议题的人文温度;既有对性别、文化的深度思辨,也有对历史与和平的责任担当。




这场论坛,不止是观点的集合,更是“青年力量”的宣言:我们不只是时代的见证者,更是未来的塑造者。
如果你也被这些青年的思考打动,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最关注的议题,或者说说你眼中的“青年力量”该是什么模样~
